【孔子观于周庙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《孔子观于周庙》是出自《礼记·曲礼下》中的一段记载,讲述了孔子在参观周代宗庙时,看到一些器物上的铭文,从中领悟到“慎终追远”的道理。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对礼仪制度的重视,以及他对历史和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。
文章通过孔子的观察与感悟,传达了儒家思想中关于敬天法祖、以史为鉴的核心理念。同时,也反映出孔子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,强调了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孔子观于周庙,有金人焉,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“古之慎言人也。” | 孔子参观周代的宗庙,看到一个铜制的人像,嘴巴被封住,背后刻着:“这是古代谨慎说话的人。” |
或问于孔子曰:“夫子何以知此?” | 有人问孔子:“先生怎么知道这个意思呢?” |
曰:“吾闻之:‘夫默者,所以修德也;言者,所以发志也。’” | 孔子回答:“我听说:‘沉默是为了修养品德,言语是为了表达志向。’” |
“故君子不言,言必有中;不怒,怒必有度。” | 因此君子不轻易说话,一旦说话必定切中要害;不轻易发怒,一旦发怒也有分寸。 |
“是以古之君子,贵其慎言也。” | 所以古代的君子,非常重视谨慎说话。 |
三、延伸理解
这段文字虽短,但内涵丰富。它不仅是对孔子观庙经历的记录,更是对其思想理念的体现。孔子通过观察器物上的铭文,引申出对言行举止的深刻反思,强调了“慎言”与“慎行”的重要性。
在现代社会,这种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公共事务,保持适度的言语与行为,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。因此,《孔子观于周庙》不仅是一篇历史文献,更是一种值得我们深思的人生智慧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《礼记》中的其他篇章或儒家思想的现代应用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