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典故割席分坐简单介绍】“割席分坐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出自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。这个典故讲述的是东汉时期名士管宁与华歆之间的故事,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品德与志向的重视。
据记载,管宁和华歆是好朋友,两人一起读书、耕作。有一次,他们在园中锄地时,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。管宁视而不见,继续干活;而华歆却捡起来看了看,然后丢掉。后来,他们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,有官员经过,华歆起身观看,而管宁则继续读书。管宁认为华歆心术不正,于是割断席子,表示不再与他同坐,以此表明自己与华歆的志趣不同,不愿再与其为伍。
这个故事强调了一个人的道德操守和人生志向的重要性,也表达了古人对朋友之间价值观一致的重视。
“割席分坐”典故总结表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 |
主要人物 | 管宁、华歆 |
故事背景 | 东汉时期,两位好友因志趣不同而决裂 |
核心事件 | 1. 见金不取;2. 观官不专心 (管宁:淡泊名利;华歆:贪图荣华) |
行动表现 | 管宁割席分坐,表示断绝关系 |
含义 | 强调志向、品德的重要性,倡导交友需志同道合 |
延伸意义 | 古代士人重视道德修养,追求精神上的契合 |
通过“割席分坐”的典故,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友情和道德的深刻理解。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,提醒人们在选择朋友时应注重内在品质与共同理想。